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巴拿马境内发现的史前骆驼化石“Aguascalietia panamaensis”的下颌骨 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巴拿马新近发现的化石标本却表明,大约2000万年前,徜徉在热带雨林里的骆驼不仅身高只有70至100厘米,而且长着类似猪鼻子或鳄鱼吻部一样的“前脸”。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地质学系研究人员与一批巴拿马同行合作研究巴拿马运河沉积层地质状况,偶...
中华汉土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里,不断吸收外来民族的营养,不断地在融会中壮大自己。历史证明,吸收外来文化最多、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文化了。 佛教文化的输入,不仅个中华汉土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以及文学、音乐、美术等等方面都带来了新鲜活力,同时天竺佛国的家具,随之也来到了汉土,丰富了汉地的家具品种,促进了汉地家具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华夏几千年的起居方式的改革和演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佛...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尉露)北京博物馆学会国际博物馆日,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举办文物鉴定活动。 届时有张如兰、叶佩兰、王春城、李晨、单国强、马希桂等十余名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为市民免费鉴定文物。并在5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发号,欢迎市民光临。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北齐校书图》中的北齐折叠凳——胡床 敦煌莫高窟420窟中的胡床形象 唐李寿墓线刻捧胡床侍女 胡床,又称交床、绳床,由八根木棍组成,坐面为棕绳联结,可以折叠,张开可坐,合起可提,使用方便。从胡床可以方便携带的特点不难看出,胡床应当源于经常迁徙的游牧民族,所以胡床应该是从游牧民族传到中原来的。《后汉书。五行志》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
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观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凿枘工巧――中国古代卧具艺术展”于19日在此间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开幕。 中国的卧具不仅是栖身安寝的器具,同时也被广泛地用于社交、工作等更为社会性的活动范畴,处于生活的核心位置。其形其用,虽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但还是可以循着传统文化的脉络,找到其间共通的元素,...
明 薛素素《吹箫仕女图》 明 文俶《罂粟湖石图》 闺阁画家赖于家庭,深居内宅,属社会封闭型的人。优裕、安定的生活,使她们不必为衣食操劳,她们有充沛的自由时间来随自己的兴趣研习绘画。绘画完全是闺中消遣时光的手段,她们常以平和的心绪来轻描淡写花蝶小虫,或大士观音、仕女等。 妓女画家必须靠自己的力量谋生,属社会开放型的人。飘泊、竞争的生活,使她们时时为自身的生存忧虑。绘画实际上既是她们用以谋...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宫殿建筑的宏伟、宗教寺庙的神秘、陵墓的肃穆、文人园林的宁静……这些不同的建筑组成中国古代建筑多彩的画卷。 建筑也是一种造型艺术,但它与绘画、雕塑不同,建筑的形象必须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前提下,应用合适的材料与结构方式组成其基本的造型。它不能像绘画、雕塑那样用笔墨、油彩在画布、纸张上任意涂抹;不能像雕塑家那样对石料、木料、泥土任意雕琢和塑造。它也不...
清代黑漆嵌骨拜帖匣 民国蝶恋花金钱纹书卷式名片夹 古代名片匣使用者一般都是显贵名流,通常选用红木、紫檀、黄花梨等贵重名木制作 万明 在当今社会交往中,名片被广泛地使用着,特别是与人初次见面时,几乎必不可少。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早在秦汉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名片了。 那么,古代的人们用什么来盛装这些名片呢?答案是拜帖匣和名片盒。可别小瞧了这些盒子,它们的制作是相当考究的。 拜帖匣...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收藏汉画拓片之风兴起,汉画拓片成为艺术品市场的亮点。尤其在山东、河南、陕北等地,如何收藏与投资汉画拓片成为收藏者的热门话题。许多地区汉画研究组织不断出现,并成立了很多“汉画研究会”,探讨汉画艺术,使汉画这来自古代的艺术更充满生机。 汉画拓片是以宣纸用墨或朱砂按中国传统手工技术在汉画原石上精拓而成。那丰富生动的画面、斑驳的古代痕迹、独特的韵...
碑帖拓片包括刻帖和“碑”拓片。碑的原意是指无文字的竖石,后来,凡刻有文字的石头皆可称碑,这大约是汉以后的事。而今,除刻帖之外,一切刻有文字的石刻,包括碣、墓志、塔铭、刻经、造像、摩崖、石阙、题名、桥柱、画像题字等皆称碑,当然,原来狭义所指的碑(词庙之碑、家墓之碑等)及刻石也包括在其中。 石刻文献与甲骨文、金文、帛书、简犊文字一样,是珍贵的古代文字记录。其数量巨大,涉及面广...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古人交往,起初用竹木削成条刺,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身份,用于拜会他人时互通名姓。刺,即古代的名片,又称“谒”,此后虽然改用了纸张,但习惯上的叫法却沿袭了下来。过年时,在红纸上书写贺词,便成了古代的贺年片。 据考证,南宋学者曾慥在《类说》中就记录过一个“陶谷易刺”的故事,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关于新年投刺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了。说有一年春节,有友人差人前...
古时的冬至甚至比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的级别还要高,周朝把这天作为新年的元旦,后来虽然改了,但也非常重视,称之为“亚岁”;汉代的冬至节过得最隆重,举国上下例行放假、烧香、吃狗肉,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相互走访,并以美食相赠,其热闹的氛围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十一”、“春节”长假;到了唐、宋时期,冬至就成了祭天祭祖的日...
一是饮食有时。元代医学家邹铉说:“食味调和,百病不生。”意思是按时饮食,才能使身体及时获取各种营养,使血气盛而机体健。 二是怒后勿食。唐代医学家孙思貌指出:“猪肉臭败者勿食,猪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干者不可食,煮肉不变色者不可食。” 三是进食专心。《论语 乡党》一书上曰:“食不语,寝不言。”是要求食时专心,这样有利胃的容纳...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八大菜系独树一帜,经典菜肴层出不穷。不少美食更是漂洋过海,受到异国人的借鉴和改造,从此发光发热,闯出了自己的名堂。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者马可·波罗仰慕东方古国的文化,一路跋涉来到中国,一住就住了17年。在此期间,他游学中国各地,返意后不但积极传播中华文明,而且许多和他相关的美食故事也就此展开。 芝士火锅 港剧《金玉满堂》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